這些藝術博物館:帶來的美、波瀾與心動

2024-01-25 14:42:31

2023年已經過去,回眸這一年里的藝術瞬間,到底帶來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澎湃藝術年終報道《藝路行遠2023》關注的是2023年那些讓人印象深刻的用心策劃的藝術特展與背后的展館。

 

尤記得年初上博以一場轟動的“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開場,以充滿話題度的“對話達·芬奇”收尾;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歲末則推出了籌備兩年之久的原創(chuàng)學術展 “歷史的星光——京津畫派和海派繪畫研究展”;中國美術館歲末推出的中國近現代藝術大家、美術教育家與美術史論家劉海粟先生的首次書法大展,并成為中國書法界與藝術界的熱門話題,清華藝博呈現的有“中國新民”梁啟超,在西南,有重新開放的氣勢恢宏的三星堆博物館,在太原,有新開放的全國首座原址建設的北齊壁畫專題博物館,在良渚博物院,則留下了美和雋永的西周晉國玉器。

 

上海博物館

 

縱觀上海乃至全國的藝術展事活動,上海博物館可謂常年“霸屏”話題榜,從年初以一場轟動的“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開場,年中緊跟其后的是“何以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年末開啟頗具話題度的“對話達·芬奇”大展。至此,上海博物館主打的兩大展覽品牌“對話世界”文物藝術大展系列和“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策劃脈絡愈顯清晰。

 

今年5月7日夜,“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展覽現場。

 

“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這是上博與他們精心挑選的合作伙伴,以教科書式的方式呈現了“一個濃縮的、精華的西方美術史,同時也是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迷你版”,展覽匯聚了從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戈塞特、卡拉瓦喬、倫勃朗、克勞德到塞尚、馬奈、莫奈以及梵高在內的歐洲藝術巨匠的52件經典畫作。它是近年來稀缺的、高水平的西方繪畫展,取得了口碑和市場的雙豐收。不做單純“拿來主義”的展覽,在策展上也顯示了自主原創(chuàng)和對話世界的努力和雄心。

 

卡拉瓦喬《被蜥蜴咬傷的男孩》英國國家美術館藏

 

展覽在營銷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98天的展期吸引超過42萬人次觀展,刷新了中國博物館收費特展的觀展人數新紀錄,也創(chuàng)下了線下文創(chuàng)消費額超過2300萬元的紀錄。

 

難能可貴的是,這是在疫情尾聲,國際館際間交流尚未完全復蘇就率先開辦出的國際合作交流大展,最能代表文博人肩負的文化使命和砥礪前行的進取精神。

 

“對話達·芬奇”展覽現場

 

本年度年末最重磅展覽也是由上海博物館 “對話達·芬奇”引領,展覽開幕至今頗具話題度。這也是上博策展理念上踐行“對話”世界的一次新嘗試,首次打造東西方繪畫藝術對比展,本展中達·芬奇唯一油畫真跡頭發(fā)飄逸少女的到來,與唐寅仕女圖隔空對話,留下令人揮之不去的美好意象。至于“如何對話”,這仍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課題,有待觀眾解讀。

 

“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展覽現場

 

年中推出的“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展廳內首次出現“五王相會”的盛況,匯聚了東山村、凌家灘、良渚、福泉山、寺墩這五個長江下游代表性遺址中5位最顯赫的王者大墓出土的文物。這是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階段性成果下,對長江下游史前考古文明的一次深刻解讀。

 

北宋開寶八年(975)刻本《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一卷

 

此外上博今年還舉辦了“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與時偕行:金石傳拓的技藝”等,其中“玉楮流芳”是上博建館以來首次舉辦古籍特展,上博拿出了壓箱底的宋元古籍珍藏進行展示,展品包括宋刻《梅花喜神譜》、宋拓《九成宮醴泉銘》等。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深耕“何謂海派”藝術系列大展。12月初,中華藝術宮“何謂海派”推新:開啟“歷史的星光——京津畫派和海派繪畫研究展”,作為該系列大展的第三個項目,是上海首次系統(tǒng)呈現京津畫派與海派繪畫的研究展覽。展覽薈萃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陳師曾、陳半丁、徐悲鴻、張大千等藝術巨匠近90件精品力作,呈現了二十世紀上海和京津地區(qū)中國畫的發(fā)展歷史、理論成就和大師風采,從而見證中國繪畫藝術由傳統(tǒng)向現代化的轉型。

 

“歷史的星光——京津畫派和海派繪畫研究展”展覽現場

 

展覽立意宏大,希圖通過該展“重新恢復中國繪畫藝術的定義權和話語權”。展覽不做單純的美術作品展和文獻資料展,而是策展團隊對京津畫派和海派繪畫總體看法的一個研究型展覽,融入學術思考,在呈現歷史事實的同時,提供一個新的視角看待過去對現在的影響。

 

黃賓虹 《秋山圖》88.5×38cm 約1950北京畫院

 

展覽匯聚京滬三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北京畫院、上海中國畫院的精品館藏。從北京畫院借展的39件館藏堪稱件件精品,從齊白石《松鷹圖》、李可染蜀山春雨》,到徐悲鴻《馬》、黃賓虹《秋山圖》……,每一件都頗有來頭。展覽還力圖回到歷史情境,還原京津畫派和海派繪畫發(fā)展的藝術生態(tài),呈現兩地畫壇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中華藝術宮這些年的策劃注重學術性與原創(chuàng)性,2023年度還有“同行:版畫的研究與探索”、“素人策展計劃(第一季)”、“何謂海派”藝術系列大展“歷史的星辰——近現代海派書法大展”。值得一記的是,2023年12月14日上午,隨著觀眾尹先生從上南路觀眾通道步入場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迎來了本年度第100萬位觀眾,當天,在觀眾入口處,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黨委書記、執(zhí)行館長王一川攜館班領導班子和工作人員一同歡迎第100萬位觀眾尹先生進館參觀,并為他送上中華藝術宮品牌展覽“何謂海派”系列的畫冊作為紀念。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黨委書記、執(zhí)行館長王一川(左二)與館領導班子一起向第一百萬位觀眾尹先生(中)贈送禮物

 

 

浦東美術館

 

2023年度歲末壓軸展覽,上海博物館有“對話達·芬奇”,浦東美術館則有年度收官展覽“卡拉瓦喬與巴洛克奇跡”。在上博開年的“從波提切利到文藝復興: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中,卡拉瓦喬《被蜥蜴咬傷的男孩》曾是最受觀眾喜愛的作品之一,作品極具張力的表達令觀者過目難忘,此番浦東美術館一次性展出6幅卡拉瓦喬作品,包括那件自帶光芒的,可與《被蜥蜴咬傷的男孩》相媲美的《捧果籃的男孩》,這也是這件意大利國寶級作品在國內美術館的首次亮相,此次展覽亦是國內首個卡拉瓦喬主題展。展品來自意大利博爾蓋塞美術館,也是意大利卡拉瓦喬作品的收藏重鎮(zhèn),此外還有羅馬國立古代藝術美術館、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等。

 

展覽現場卡拉瓦喬作品《捧果籃的男孩》

 

此外,開幕于去年12月底的跨年展“絕美之境: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珍藏展”是上半年的熱門展,雕塑《維納斯的背影》、彩繪壁畫《納西索斯》等呈現一種純粹之美,很多意大利國寶級展品也是第一次離開本國參與海外展覽;5月開幕的“動感視界:來自泰特美術館的歐普與動態(tài)藝術館藏”,從全球角度重新審視了歐普與動態(tài)藝術。

 

彩繪壁畫《納西索斯》

 

6月展出的“時間的輪廓: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大洋洲藝術與傳承”將人們的視線引向大洋洲的多樣文化,它曾啟發(fā)西方現代主義;同為6月開幕的“六百年之巨匠:來自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的杰作”用70幅作品講述跨越六個世紀(文藝復興至戰(zhàn)后)的“西方藝術畫卷”,尤以其中的愛德華·馬奈的《女騎士》、拉斐爾工作室作品《年輕男子肖像》等肖像作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拉斐爾及其助手,《年輕男子肖像》,約1518—1519年,木板油畫,43.8×29厘米,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館藏

 

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擁有著基本陳列、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三大系列的立體化展覽體系。由于國博擁有為數眾多臨展廳和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往年平均每一個月就有一個特展開幕,特展也體現出主題豐富寬泛,立足全國,視野宏大等特點。值得一提的是,國博歷來重視對全國各地考古成果和文化遺產的展示,其考古成果系列展已經持續(xù)幾年,今年也不例外。今年比較重磅的考古成果展有9月份的“鑒往知遠——新時代考古成果展”和11月的“遠古江南·海陸山河——河姆渡文化發(fā)現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

 

“鑒往知遠——新時代考古成果展”展覽現場

 

“鑒往知遠——新時代考古成果展”以2012年以來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為重點,匯集43家文博考古機構近400件最新考古出土文物,從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出土的“鄖縣人”頭骨、四川稻城皮洛遺址、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精美綠松石串飾、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牙雕蠶到陜西寶雞周原遺址出土的馬車、寶雞石鼓山墓地出土的龍紋銅禁等,堪稱可以“一展看盡新時代考古成果”。

 

“遠古江南·海陸山河——河姆渡文化發(fā)現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展覽現場

 

“遠古江南·海陸山河——河姆渡文化發(fā)現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展出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塔山遺址、井頭山遺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貝器、木器、編織物等324件(套)文物,全方位展示河姆渡遺址的發(fā)現、探索、保護歷程。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佛造像”專題展 彩塑菩薩頭像,6-7世紀,1928年新疆焉耆七個星佛寺遺址發(fā)現(李揚/攝)

 

此外,近一年來,國博還對其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啟動了近年來最大規(guī)模的全面改陳和提升。全新改陳的“中國古代瓷器”“中國古代書畫——明清繪畫中的山水行旅”“中國古代佛造像”和“中國古代玉器”四大專題展,增加了大量文物展品,一些長期深藏的重要文物在改陳中首次公開展出,包括存世稀有的北宋年間的汝窯天青釉盤、首次全卷展開的明代王紱《燕京八景圖卷》、國內博物館首屈一指的宋代木雕彩繪觀音坐像等。館方希望通過專題展覽的改陳,創(chuàng)新展覽展示,提高展品出展率,實現常展常新。

 

中國美術館

 

憑借自身典藏和資源優(yōu)勢,中國美術館近年來形成了多個定位清晰的展覽品牌,在中國美術界極具影響力。其中“學術邀請系列展”對于弘揚與傳播藝術精神,發(fā)現與推廣優(yōu)秀藝術家與藝術家群體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典藏活化系列展”則讓藏品走出庫房,為廣大人民所享。

 

劉海粟作畫現場

 

作為中國美術館的學術邀請系列展,中國美術館年末(2023年11月25日)聚焦中國近現代藝術大家、美術教育家與美術史論家劉海粟(1896年-1994年),推出了“墨海龍蛇——劉海粟書法作品大展”,這也是繼2017年11月中國美術館專程舉辦“滄海一粟——劉海粟藝術展”后,又一場劉海粟先生的書法大展。展出內容極其豐富,匯聚了海老書法作品150余件,既有擘窠大字,12米巨畫《清奇古怪》,也有信札、對聯(lián)、小稿、手卷、詩詞,以及畫跋等,小大之間,一以貫之的是雄強剛猛之氣,又似是對其座右銘“精神萬古,氣節(jié)千載”的生動注釋。

 

《精神萬古,氣節(jié)千載》劉海粟

 

此次展覽的另一大亮點是展出了大量劉海粟的信札,既有寄給夫人夏伊喬,也有寄給劉虬、劉蟾等子女的,更有大量的友朋信札,如早期寄舒新城信札、晚年寄朱復戡、王一山、李寶森等,用筆蒼勁,隨性而自然,墨韻豐富。

 

劉海粟手札局部 致夏伊喬

 

今年恰逢中國美術館建館60周年,“墨韻文脈”作為中國美術館建館60周年主題展,相繼推出了“墨韻文脈:八大山人石濤與20世紀以來寫意藝術展”(5月23——8月6日 )“墨韻文脈——遼寧省博物館、中國美術館藏古代山水畫展”(9月9日——11月9日)“墨韻文脈——吉林省博物院藏古代繪畫精品展”(2023年12月9日——2024年3月1日),聚焦中國古代繪畫經典,在同類型展覽中可謂可圈可點,其中“八大山人石濤與20世紀以來寫意藝術展”以獨具中國藝術特質的寫意為核心理念,將中國明清之際和現代以來美術史上具有寫意精神的代表性作品匯聚一堂,梳理20世紀以來在理念和技法層面深受二人影響的中國寫意藝術的文脈流變。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是高校博物館界的翹楚和代表,在一些高校博物館還徘徊在博物館定位不明、藏品缺乏、“養(yǎng)在深閨”等累累困境之時,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自其館舍2016年落成開放以來,已經積累了數年的好口碑,以其一個接一個的品質展覽獨樹一幟。

 

《新民叢報》時期的梁啟超及家人合影

 

今年是梁啟超誕辰150周年,在回歸學術之后,梁啟超曾是清華“四大國學導師”之一,耕耘清華十數年。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便是來源于其講演時引用的《易經》。年末,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以一個精心策劃的展覽——“中國新民:梁啟超誕辰150周年紀念展”緬懷先賢。

 

相較文物藝術本身,在卷帙浩繁的文獻史料中梳理出一個脈絡,去勾勒一位歷史學人的一生是不容易的,清華藝博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努力,從此前的梁思成到今年的梁啟超,清華藝博立足自身定位,善用史料文獻說話,講述歷史學人故事,彰顯其展覽品格和人文情懷。

 

“中國新民:梁啟超誕辰150周年紀念展”展覽現場

 

展覽匯聚了來自不同收藏機構的114件組作品,包括梁啟超不同時期的書法、拓本收藏、其主編《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時刊登的圖像、自作詩文手稿、書籍文稿、個人影像等。展品來源豐富,集清華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廣州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山東大學博物館、江門市博物館、江門新會梁啟超故居紀念館、香港翰墨等多家機構的館藏之力,超越了一家一館之力。

 

展覽以“中國新民”為題,一方面因其為梁啟超的自號,另一方面也能彰顯梁啟超在中國現代民族和現代國家建設歷程中的奠基之功。展覽通過書法作品的字里行間,令觀者感受梁啟超從傳統(tǒng)文人到現代革新者的多重身份;從梁啟超興辦的報刊、往來的信札、出版的書籍突顯梁啟超努力讓當時的中國開放、與世界連通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以梁啟超生前所用筆、墨、條屏等文房器具,還原了梁啟超作為學者的日常生活;以其所藏碑帖及其書法創(chuàng)作,觀其在書壇上的獨特面貌。

 

梁啟超隸書七言聯(lián) 山東大學博物館藏

 

蘇州博物館+紹興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以“立江南、觀世界”為發(fā)展定位,其特展一直備受文化界關注。本年度蘇博特展主要聚焦在考古與本土文脈打撈。文物考古展展出“甘肅馬家塬遺址出土文物展”“龍興寺遺址出土佛教造像展”,“蘇繡藝術文獻展(1949—2019)”與“太炎薪傳——章炳麟與近代蘇州”則是立足于蘇州本土非遺與歷史傳承的兩個原創(chuàng)展覽。

 

章太炎晚年在蘇州園林

 

舉辦系列化的原創(chuàng)性學術展覽一直是蘇州博物館的一大辦展特色,本年度最后一個月開幕的“太炎薪傳:章炳麟與近代蘇州”是繼“吳門四家”(2012-2015)、“清代藏家”(2016-2019)兩個系列學術特展后,蘇州博物館推出的“近代大家”系列學術特展的首展。

 

蘇州在近代中國文化史、學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之前未進行過系統(tǒng)梳理及展示,這次展覽是此類主題的首次展出。展覽將以“章黃學派”開創(chuàng)者章太炎為對象,展示其家世生平、交游著述以及晚年定居蘇州,創(chuàng)立章氏國學講習會,揭示近代蘇州在中國文化史、學術史上之貢獻。

 

“太炎傳薪——章炳麟與蘇州展”現場

 

本年度蘇博在國際合作交流展方面推出“風月共賞——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日本文物展”,展出日本江戶時期的出口貨物或北美的日本移民所藏傳世品,不過相較其西館開館展之一來自大英博物館的文物,該展反響較為平淡。

 

“筆無常法 雅麗豐繁——任伯年繪畫作品展”現場

 

江浙地區(qū)的市級博物館中,2023年度的亮點之一還有紹興博物館。“筆無常法 雅麗豐繁——任伯年繪畫作品展”(9月9日-12月9日)在紹興博物館(徐渭藝術館)對外展出后,這一策劃延續(xù)紹興呈現當地名人的系列大展,是繼“畸人青藤——徐渭書畫作品展”“高古奇駭——陳洪綬書畫作品展”“守望——兩宋皇陵考古成果展”之后,精心籌備的又一年度大展。展覽匯聚了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等24家文博單位的158件(組)書畫藏品,全面展示任伯年的藝術特征,及以他為代表的海派繪畫包容、開放、多元的特點。

 

“筆無常法 雅麗豐繁——任伯年繪畫作品展”現場

 

任伯年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著名畫家。他是前期海派畫家中的領軍人物,開創(chuàng)了20世紀中國繪畫的新局面。他鮮明的藝術風貌反映了怫郁昂藏而又充滿生機的時代氣息,一變傳統(tǒng)文人畫一味追求林泉高致的趣味,由雅轉俗,使水墨一統(tǒng)的天下化為多姿多彩。徐悲鴻以“仇十洲以后中國畫家第一人”評之,均隱含了對其作品人民性的贊譽。展覽從任伯年在繪畫各類別和展廳條件分“任伯年生平及師友”“如鏡取影的人物畫”“工寫兼精的花鳥畫”“氣象萬千的山水畫”和“任伯年的藝術影響”五個單元,呈現了紹興博物館的學術策劃能力。

 

良渚博物院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良渚古城遺址的對外展示窗口之一,良渚博物院近年來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知名考古學家徐天進的加入成為良渚博物院掌門人之后,也為其注入嶄新的視角,該館近兩年的展覽時常會有亮眼表現。

 

良渚博物院的建筑由英國知名建筑設計師戴衛(wèi)﹒奇普菲爾德設計,與其精巧、簡潔、靈動的建筑外觀相呼應,良渚博物院近來的臨展令人耳目一新,雖然依托考古卻拋開慣常宏大的考古敘事,主打“小而精”、“小而美”。

 

展覽現場 玉組件

 

良渚博物院去年底開幕的跨年大展“郁郁乎文哉——西周晉國玉器精品展”,展品依托晉侯墓地考古發(fā)現中最重要、最引人矚目的玉器,但是不從玉的材質、工藝、文化、禮制等慣常角度切入,而著重聚焦器物之美,體現玉器的美術風格。

 

展覽現場

 

展覽從策展思路、展陳、布展都在不遺余力突出玉之美,著意呈現西周玉器的絢爛色彩、多變造型和華麗紋飾。與之相應的展陳設計也剔除一切干擾因素,用特制支架凸顯展品本身,沒有文字、沒有背板,真正讓位給用物說話。展覽甚至不設結語,僅在結尾羅列相關文獻篇目,作為推薦閱讀,引導觀眾自主學習、觀展。

 

展覽現場

 

“能讓觀眾記住西周的玉器之美,我們這個展覽的目的就算達成了。”不得不說策展人并無虛言,如今回味仍覺美和雋永。

 

展覽現場 北魏彩繪人物故事紋漆屏風 山西博物院藏

 

數日前,良渚博物院又推出了本年度跨年大展—— “不朽——大漆藝術五千年”,匯聚11家文博收藏單位的近百件歷代精品漆器。其中,包括“三國吳朱然墓貴族生活圖漆盤”和“北魏司馬金龍墓漆屏風畫”兩件禁止出境文物。山西博物院藏北魏司馬金龍墓漆屏風畫因其繪畫的技法與風格與東晉顧愷之作品接近,被視為中國美術史和書法史上的重要發(fā)現。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

 

自2019年11月,三星堆遺址的勘探發(fā)掘重新啟動以來,伴隨著越來越的新發(fā)現,三星堆每年都成為該年度的文博熱點,今年自然也不例外。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正式試運行。

 

可以說,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在繼承原來展陳基礎之上,也是為三星堆考古新發(fā)現而全新打造,融入了最新的考古發(fā)現成果。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內部

 

新館按世界一流博物館標準打造,建筑面積是原展館的5倍,展出文物數量是原來文物的3倍有余,最為觀眾所激動的是,新館展陳融入了這一輪最新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文物,比如大名鼎鼎的青銅神壇、鳥足神像、騎獸頂尊人像、龜背形網格狀器、著裙立人像、虎頭龍身像等重器悉數亮相,近600件文物為初次展出。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建筑設計以“堆列三星,古蜀之眼”為核心理念,展陳流線按照考古敘事邏輯編排大空間展廳首尾相連,形成電影一般的敘事。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 展覽現場

 

展出文物中,青銅神壇、青銅鳥足神像、青銅騎獸頂尊人像三組文物實現了“歷時三千年跨坑重聚首”。由于跨坑復原文物有助于判斷三星堆新發(fā)現6座祭祀坑的年代,因而學者認為這可看作是此次三星堆考古一個比較重大的突破點。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 展覽現場

 

而“三星堆之惑”也并未就此迎刃而解,仍有諸多謎團困擾考古工作者,諸如三星堆發(fā)現的坑的性質?三星堆青銅器的產地在哪里,青銅器上造型的藍圖源自于什么?三星堆出土的大量象牙的產地和功用,三星堆文明有沒有文字等。

 

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洛陽博物館

 

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于2023年12月20日正式開放試運行。該館是全國首座原址建設的北齊壁畫專題博物館。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是依托“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一北齊徐顯秀墓的原址保護,結合北齊壁畫和其他文物的保護、研究、利用、管理為核心。博物館總占地面積為2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355平方米,包括展館和壁畫保護研究中心。

 

北齊壁畫(局部) 北齊壁畫博物館 供圖

 

北齊徐顯秀墓道圖

博物館以北齊徐顯秀墓壁畫為基本視點,匯集了山西境內婁叡墓、九原崗墓、水泉梁墓出土的北朝時期墓葬壁畫。徐顯秀墓中發(fā)現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北齊時代壁畫,堪稱北朝墓葬壁畫藝術的鴻篇巨制;九原崗門樓圖,是目前發(fā)現的最為完整的北朝建筑圖像;婁叡墓駝隊、群馬圖、門官圖、鞍馬游騎圖、狩獵圖等,內涵豐富,包羅萬象,畫出了人間百態(tài)。這些壁畫講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早期格局,農耕文化、游牧文化多元融合的演進過程,是研究草原歷史文化不可替代的瑰寶,也是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典范。

 

“其寧惟永—北魏洛陽永寧寺特展”現場

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洛陽博物館上半年推出的“其寧惟永—北魏洛陽永寧寺特展”。這一展覽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與洛陽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首次大規(guī)模展出與北魏洛陽永寧寺相關的考古成果220件/組,其中永寧寺遺址出土文物170余件,泥塑造像近130件,將南京、大同、朝陽以及韓國同時期的重要考古發(fā)現進行對比展示,同時引入數字影音、3D打印等科技手段,在當代藝術的參與合作下,全方位呈現北魏洛陽的歷史、藝術與文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