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8 13:52:12
5 月 11 日,游客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一處地方,能夠讓你在一瞬間既能見證人類智慧的高級,又能驚嘆生命的渺小,那這個地方,一定是博物館。
近年來,“到博物館去”蔚然成風。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tǒng)計,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共接待游客超5000萬人次,達歷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級館均達到游客接待上限。博物館熱潮背后,博物館的價值愈發(fā)彰顯。
5月18日,2023國際博物館日將主題聚焦為“博物館、可持續(xù)性與美好生活”,強調博物館能夠創(chuàng)造聯動效應,促進積極變化,可以在諸多方面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助力美好生活作出貢獻。
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雙向奔赴”
從古代的皇家“私藏”,到1905年張謇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座現代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再到如今全國數千家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近年來,博物館與大眾的“距離”不斷縮短,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年輕人前來“打卡”,甚至催生了“看展式”社交。
熱潮背后,一方面是社會公眾日益高漲的文化消費需求——人們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看風景,更希望來一場潤澤心靈的深度體驗;另一方面,則是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雙向奔赴”。今年“五一”期間,全國各地不少博物館就推出了定時免費導覽講解、延長開放時間、擴大文創(chuàng)展示區(qū)域等舉措,讓游客們看得過癮、聽得明白。
“時時有新意”,體現著博物館回應年輕人“博物館熱”的最大誠意。從故宮文創(chuàng)打造出“萌萌噠”雍正形象等多個“爆款”,到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館等結合考古發(fā)現推出的盲盒,一系列新理念、新創(chuàng)意,讓博物館脫下了神秘面紗,變得愈發(fā)平易近人、生動可愛起來。這樣的“主動作為”在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期間得到了集中展示。
5月14日,“文物賦能美好生活——河北博物院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展演”活動現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銀首人俑銅燈》文物講述環(huán)節(jié),講述者劉可非在介紹銀首人俑銅燈時,與視頻中的“銀首人俑”展開了一段古今對話,將這一國寶文物的歷史由來、工藝細節(jié)、具體功能、文化特色等娓娓道來;原創(chuàng)情景劇《夢回中山》由展覽取材,以三幕歷史情境,演繹戰(zhàn)國中山國的重點史實,為觀眾生動揭示古國中山的歷史傳奇;舞蹈《長信燈語》以富有韻味韻律和舞臺表演,弘揚傳統(tǒng)文化之美……
“這個展演讓我一下子記住了很多文物的細節(jié),原來銀首人俑銅燈可以點燃9盞燈火,錯金銀銅版兆域圖是上南下北啊,真有意思,下回還想來……”不少觀眾看后表示意猶未盡。
文博紀錄片、文創(chuàng)產品、文物表情包……形式的創(chuàng)新讓原本嚴肅的文物正在變得活潑,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也逐漸走出深閨高閣,貼近千家萬戶。
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而對博物館行業(yè)來說,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歸根到底是要讓文物活起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如是強調。
近年來,智慧文博在文物活化上的效果可謂有目共睹。
5月15日,在山東省青州博物館新館,1996年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的佛教造像正在進行展出。 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所謂智慧文博,是指通過技術賦能文物系統(tǒng)智慧化建設,將前沿技術應用于文博資源的管理、開發(fā)、修復和展陳。不論是如今在博物館里時??梢姷奶摂M化演繹、3D建模,還是4K高清講解、H5互動體驗,都有著技術賦能文物展演的影子。
金沙遺址博物館自2014年3月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7家智慧博物館試點單位之一,開始了“智慧金沙”的建設之旅。如今它不僅在數據采集與文物保護、業(yè)務管理方面成果顯著,在公眾服務方面,還推出了智慧融合服務體系。不僅創(chuàng)新了導覽檢票等服務形式,更有“再現金沙”VR眼鏡、“創(chuàng)意金沙”AR等沉浸式體驗項目,深挖遺址和展品背后的故事,為游客開啟高品質的文化之旅;云觀展平臺,通過VR精靈小金的生動講解,帶領觀眾穿梭在立體的場景中。
三星堆博物館聯合連耦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發(fā)的MR導覽項目《古蜀幻地》也讓人十分驚喜。通過佩戴MR眼鏡,打破博物館的時空界限,近距離體驗古蜀文化的奇幻場景。這樣的例證如今已比比皆是。
前不久,國家九部委印發(fā)的《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大力發(fā)展博物館云展覽、云教育,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博物館傳播體系”。為積極響應號召,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期間,還同步開啟了國際博物館日直播周活動,自5月11日至5月底,推出百余家博物館的精彩展覽直播。
通過運用新技術,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講出來、流傳開來,通過豐富多樣的文創(chuàng)產品和博物館周邊產品令文物的內在價值得以延伸,從而完成從看“國寶”向看“展覽”乃至看“文化”的轉變,這本就是博物館惠民公共服務功能延伸的題中應有之義,也與“博物館、可持續(xù)性與美好未來”的主題一脈相承。
就像湖北省博物館館長張曉云所解釋的,“‘可持續(xù)性’即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要求博物館梳理‘以人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關注人的成長,持續(xù)發(fā)揮博物館啟迪思維、激發(fā)靈感的積極作用,使之成為為人的終身發(fā)展提供服務的永久性機構。”
博物館的落點,始終在人。
4月28日,參觀者在國家圖書館的“Case Lab元世界——福爾摩斯大型沉浸式主題展”上體驗互動展項。 新華社記者 郝建偉 攝
(來源網絡,侵刪)